王耀庆和焦元溥,一位是演员,一位是乐评人,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,却在《培尔·金特》里有了交集。
7月9日,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,上海交响乐团将联手王耀庆,上演一部“说唱版”的《培尔·金特》。
在作曲家格里格的这部特殊作品里,焦元溥负责改编,王耀庆负责说书,一个人演22个角色,在音乐里串起活泼的戏剧表演。
王耀庆和焦元溥
在音乐里看到画面感
培尔·金特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笔下有名的浪荡子:他喜欢流连花丛,却又习惯性地抛弃迷恋他的女性,他几度发家致富,却又从腰缠万贯破落到身无分文,然而,女孩索尔维格始终深爱着他,等他归来,这也成了
他最终的归宿。
跟着培尔·金特的放浪和历险,易卜生探索了人生是为了什么,人应该怎样生活的哲学命题,主题虽然严肃,却有鲜明的讽刺喜剧特点。
《培尔·金特》演起来要八九个小时,很长。1875年,挪威作曲家格里格为这出戏写了配乐,大获成功,后来,他又将其改编成两套管弦乐组曲,每套组曲包含4首小曲,供音乐会演奏。
“通常大家只会听到4段或8段小曲,但其实他写了26段。”为了完整呈现格里格的音乐,焦元溥对它进行了改编:由一位说书人串联起剧情的发展,并让说书人扮演剧中22个角色,他可以是培尔·金特,也可以是他的母亲、情人、爱人、旁白。
这位说书人正是王耀庆。要用声音去塑造、凸显那么多人物的性格,会不会人格分裂?“作为演员多多少少会,有时候会比较兴奋。”不过,王耀庆强调,他的重点是帮助观众更好地进入故事,而不是炫技,一定要做出22个人格。
最开始,王耀庆以为单纯说故事就行,后来发现带上表演后,观众能更快捷地进入情境,他便迅速调动起自己的舞台功力,从语气和肢体语言上辅助表演。乐手们也会配合做音效,比如,用小号模仿马叫,剧中有一段培尔·金特被大浪打到海里险被淹死的戏,他们还拿了一杯水,像在漱口,模拟呛水的音效。
剧中有2段女高音唱段,请了专业歌者来唱,一个3分钟的男中音唱段本来也打算找专业人士,为了节省经费也为了不打断叙事,这个唱段也被王耀庆包了下来。彩排时大家忐忑不安,后来发现王耀庆能唱到最高音,比原来预计的音域还要高。
焦元溥介绍,虽然穿插了戏剧表演,音乐始终是主角,整场演出近115分钟,音乐占了90分钟,“王耀庆的讲话不会过多,不会让音乐干掉。他的说白和音乐的联结非常紧密,就像看电影,电影在演,中间有配乐。”
两个人的惺惺相惜
“如果没有跨界,古典音乐和我没什么关系,我不是音乐人,我加入这个圈子都是为了跨界合作。”
能和焦元溥合作,王耀庆形容自己抱上了大腿,是神祠的幸福,在古典音乐方面,他谦称两人说不上交流,“更像是单方面的传输。”
其实,王耀庆有一位学过钢琴的太太,音乐上的感觉不错,但要说真正爱上古典音乐,他是从认识焦元溥后开始的,太太对他的影响远没有焦老师大。
焦元溥同样对王耀庆惺惺相惜,甚至,他是在王耀庆答应出演说书人后,才真正动手改这部作品。
“这个角色更多是用声音来演戏,要有扎实的声音表演能力,他还要长得好看,要能表现易卜生戏剧里幽默喜感的一面,除了王耀庆,我没有更好的选择。”
在焦元溥看来,有些人更享受当明星,王耀庆有明星的光环,但本质上是扎实的演员,对表演艺术抱有极大的热忱和尊敬。
“有这样的人在,我才敢去改这样复杂的作品,这个角色的变化很多,要进入很多情境,还要和交响乐团有密实的搭配,方方面面都不容易。”
在此之前,焦元溥改过门德尔松的《仲夏夜之梦》,让张艾嘉用声音演戏,塑造14个声音形象,那次合作让他食髓知味,以致下一部改编作品,他也希望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对象。
“为了呈现格力格的音乐,我要找人串戏,把戏剧撑住。如果戏剧失败了,观众对音乐也不会有兴趣,我整个工作就失败了。所以必须等到有人上钩了,我才开始改剧本。”焦元溥笑说,王耀庆值得托付,他也的确做到了。
除了影视剧,这些年,王耀庆也花了很多精力在舞台上,乐趣何在?
“舞台让你活在当下,像是把你摇醒——不管你此前做了什么,你一定要专注在此时此刻,你一定要在这一秒钟倾其所有,仔细检查你所拥有的能力——这让人有一个活着的感觉。”
王耀庆说,不管是电影、电视剧还是舞台剧,都是表演,演员都是带着情绪和观众沟通,“只是媒介不一样,所以没有哪个更困难,也没有哪个更简单。”
2019-07-09 10:30 来源:澎湃新闻